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杂志 > 2009第二期 > 正文

草墩上的法庭

发布日期:2009-05-23
  

●区鸿雁
“曲靖全市1603个村(居)委会全部挂牌设立了巡回办案点,留下一支不走的乡村法官。”“法庭就在家门口,有事就找法官!”作为滇东法院的一名宣传干部,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3月24日,到辖区师宗县协助拍摄一部以案释法电视专题片的我终于有机会去亲身体会“不走的”法官风采,吉普车两个多小时的颠簸也没有使我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
“嘎吱”一声,一路颠簸的吉普车停了。见法官们忙着收拾东西,我也手忙脚乱地准备好相机,以为马上就可以看到被媒体朋友称为“山寨法庭”的巡回法官“坐堂审案”了。不料,随行的师宗县法院宣传干部李斐告诉我,还早着呢,但车只能停在这儿了。
轻装上阵的我随着肩扛国徽,还携带着卷宗、干粮的法官翻山越岭。不到半个小时,气喘吁吁的我不得不叫停,眼前群山叠嶂的优美风景已不再是享受,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喊就听见,走走累死人”。
走走停停近两个小时,来到一个名叫抵鲁的地方,装了一肚子山泉水的我接过师宗法院民庭牛庭长递过的几块饼干,早上吃完早点就出发,这时才真觉得饿了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师宗辖区共有8个乡镇5个社区104个村民委员会767个村民小组,不到4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以,辖区散落在滇桂交界处的十万大山中。由于乡镇分散而偏远,使得法官办起案来常常顾此失彼。司法资源不足且分散,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致使法庭工作十分被动,积案现象日益严重,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再说,群众到县城告状,仅往返路费就要二、三十元,连吃带住至少要花五、六十元。这笔开支对城里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边区少数民族贫困乡的同胞来说也许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今年初,师宗县人民法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审判资源,在辖区村(居)委会设立固定审判场所同时,明确提出机关审判部门定期排案进村开庭,当事人不必进城奔波,就可以诉讼有门,又节省了打官司的费用开支。”说起进村开庭初衷,该院副院长赵诚如数家珍。
直到下午三点多,我们一行终于抵达一村宅前,承办法官和书记员拍拍衣服上的灰尘,随手接过村民递过来的草墩(圆形,一种用稻草编成的凳子),在围满村民的场院中叨起家常。
旁听一阵,我才明白案件的始末。原告和被告是同母异父兄弟,为多年前老人按农村习俗分家析产结下积怨,后来被告将原告家通道堵筑起来。经村乡相关部门多次调劝无效,原告告进法院。考虑时值春耕时节且当地距法院路程遥远又交通不便,承办案件的该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的法官迅速制定了到案发地开庭的方案。
“听人家说打官司又要交钱又有很多复杂的程序,我还怕影响春耕生产呢,想不到你们不要一分钱还亲自到我家来开庭,给我主持公道,真是谢谢你们啦!”原告不停地说着。“法院直接到家门口来开庭,我活了70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今天算是开眼啦,”73岁高龄的村民老王也忍不住插上了几句。
“没有固定的地点,村头寨尾、房前屋后、田间地角、草坪屋檐下、猪圈牛栏旁,无一不是开庭的场所;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高高在上的法椅,没有封闭的法庭,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人民法官。”乡综治干部老刘不由赞誉。
“巡回办案就是在纠纷发生地公开审理案件,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让知情者和广大群众耳闻目睹案件的审理过程,增加审判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确保公正审判的同时,也让围观群众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丰收。”应邀请参加旁听的县人大代表老张高兴地说。

(作者通联: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