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杂志 > 2009第五期 > 正文

山沟里的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记马龙县十三届人大代表、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鲁金宝 余

发布日期:2009-11-25
  
      尽管法律没有规定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必须有“铁饭碗”或者担任一定级别的领导。但还是没有多少人相信一个山沟里的农民能够成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这是真的,他就是鲁金宝,一个每月只有400多元报酬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在马龙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高票当选为该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只要你走进纳章镇竹园村委会,您就绝不会再质疑。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面:一幢幢规划整齐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棋盘式地连接着各家各户,农家的小院里晒着金黄色的稻谷和玉米,忙碌的村民脸上荡漾着收获后的微笑……。他所带领的竹园村先后受到中央、省、市、县表彰,全村现有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5个。2005年该村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该村党总支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五好基层村党组织”;2006年,该村被市委、政府表彰为“三村四化建设先进集体”;2008年,鲁金宝同志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抓思想,除旧习
      农闲抓思想、农忙抓经济,这是鲁金宝同志的口头禅。多年来,他把村民的思想建设和观念更新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用他的话来说,“出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着干,是缺乏教育引导、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到位!”。为此,他非常注重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在全村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提高了群众文明水准。目前,竹园村“十星级”创评率已达百分之百,农户家有几颗“星”,成为了农村姑娘相亲的重要标准。村里组建了“红白理事会”,为村民提供场所、桌椅板凳、炊具等,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步走上“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党总支组建了由76人组成3支的文艺宣传队,统一购置了二胡、锣鼓、唢呐、服装等各种文艺活动器械和道具,每逢节假日开展活动,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多年来,竹园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村风民俗,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封建迷信活动。
      抓班子   带队伍
      竹园村的村民们都说:“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党总支书记”。多年来,鲁书记始终注意加强村级班子自身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在新形势下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他每月都坚持组织村干部学习党的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知识,自觉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查找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工作方法。由于长期不懈地抓学习,村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明显加强。他在纳章镇率先开展村干部绩效管理。每年年底,由村党总支组织村干部向群众述职,由群众对干部进行打分,现场公布分数,对排名倒数1-3名的村干部,由村党总支负责人找本人谈话,并罚款100-300元。通过实行绩效管理,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名倒数1-3名的村干部,有的找他说情,但不管是谁,他都能按原则办事、不姑息迁就,于是“办事干练、火着枪响、严肃认真”便成了他的代名词。他坚持民主,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和理财小组的作用,村里的重要决策都要先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村党总支和村委会达成共识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致使村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抓产业   调结构
      “群雁高飞头雁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鲁书记与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了竹园村“稳粮、兴烟、种菜、摘果”的经济发展路子。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他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争取资金400余万元,兴修沟渠4.8万米、改直河道1.9万米、改造低产田1000余亩、完成旱地水浇工程2000亩、土地整形500亩,使全村耕地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地,粮食连年得到丰收。他全面推行QTP管理模式,做大、做强、做精烤烟支柱产业。2008年,该村烤烟收购总量实现48万公斤,产值600余万元,人均烤烟收入达1570元。单一的产业毕竟不是稳定的,只有发展多种产业,农民的收入才会稳定、持续增加。通过多方分析和了解市场,他决定发展蔬菜种植和果树栽培。2006年,他从昆明呈贡引进了“龙城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种植蔬菜300亩、甜脆玉米250亩,当年农民人均增收500余元。初次偿到甜头的他,急忙向镇领导请示汇报,请专业人员到本村对土壤、水源进行化验,对气候、水温等进行综合分析,为种植大棚蔬菜提供理论基础。2007年又与县藏龙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青刀豆、朝鲜蓟500亩,蔬菜种植逐渐成为竹园村的又一产业。针对本村山场宽阔、水利条件好的优势,他决定利用荒山荒地发展经济林果。全村已有经济林果2500亩,其中核桃700亩,不仅绿化了村庄道路,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他的带领下,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多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0多元。
      抓投入,建新村
      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全市广大农村的积极响应。竹园村虽然没有作为试点村,但鲁金宝不等不靠,积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会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党员干部和私人业主捐资捐款,以主人翁的巨大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目前,竹园村9个村民小组已有8个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共铺设水泥街心路面8600平方米、支砌水沟2100米、粉刷墙壁11000平方米、安装路灯58盏、建成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和6000平方米的群众性娱乐文化广场2个、绿化面积6500平方米。六谷村民小组是该村最偏僻的村组,出村的道路被一座大山无情的阻隔了多年,在新农村建设中,鲁金宝带领群众劈山挖路,把一条祖祖辈辈打不通的道路修通了。从大营嫁过来的年青媳妇高兹凤深有感触地说:“我才嫁过来的时候家人都反对,说这村子不能嫁,谁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如今他们都说我嫁对了!”。在铺设水泥街心路面时,鲁金宝组织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上山拉石、下河掏沙、砌水沟、打挡墙,建成了一条长1400米、宽2.5米的水泥街心路,并安装了路灯12盏。在绿化村旁道路时,组织群众上山挖本地绿化树,让昔日的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边群众都羡慕不已。如今的竹园村成为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多次接待了来自省内外考察组的参观学习。
      勤履职  善建言
      年近50的鲁金保,沉稳扎实而又朝气蓬勃。他一直从事农村工作,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先后担任过六谷村计分员、会计、村长,教过书,还当过洗矿厂党支部书记,自1990年至今,他先后在纳章镇竹园村担任党支部书记14年。他不管在村组、学校、村委会,还是矿管办都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先后当选为曲靖市第一届人大代表,马龙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多年来,他先后在市、县人代会上提出意见建议20余件,由于他长期在基层工作,善于调查研究,熟悉村情民情,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得到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绝大多数建议都得到了办理落实。如他提出的关于请求帮助竹园村争取烟水配套工程的建议,共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解决5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对刘家大地、迤泽门前土地进行了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使500余户农户受益。
他始终坚持“我以我心换众人之心,我以我行率众人之行”。他用自己的言行和风范,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