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杂志 > 2009第六期 > 正文

那些我没有读下去的文字赵润州

发布日期:2010-01-27
  

 

     一向重视读书的收获。徜徉书海中,有得最好,有失也是自然。所阅不多,于得失倒是颇有些体味。
    读书人多是自己选书,所选之书也多是来自那些经典。有冲着名作家去的,谁谁谁的史诗,某某某的巨著,比比皆是;有冲着奖项去的,这个国家的那个奖,那个国家的这个奖,不一而足;有冲着推荐必读去的,作家、评论家的推优,报刊杂志的选评,俯拾即是。像是屋子里摸黑,倘是运势具佳,便可兴味盎然,算得“痛饮酒读离骚”亦不尽然;倘是没有好生的人品,免不得羁绊,寻寻觅觅还得再三。

    即是说书论道,免不得拿出自己的经历,莫笑浅薄。少时,依着父亲的指引,从古典名著踏上征途,《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目十行观故事,诗词是被忽略的,只能算是识得大体。及至中学,开始自己引路,在外国名著的殿堂观望,大仲马的著作多有涉猎,故事性强不用思考,很是便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此类有内涵的书,是以凑热闹的方式简读,浅通大意,算得稍有进步;中国文学算是有尝试的,借了同窗的《繁星春水》、《骆驼祥子》,可想而知,读故事猎奇,诗集自然是弃之不顾的,《骆驼祥子》潦草一翻,好生无聊,遂亦弃(至今书是未还,灰想必积得也厚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却是有了年头冷落了朋友。终是老友,分开长了,增的是牵挂与思念。归来吧,朋友,让我再次牵住你的手。毕竟是成年了,口袋里盘缠有余,思辨能力俱增,自己的眼界自己开阔。冲着茅盾文学奖,读得中国文学的典范,《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冲着自己的年岁,浅游随笔散文池中,《谈美书简》、《瓦尔登湖》;冲着作家前去追星,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张炜的《古船》。林林总总,有了些许文字的阅历,便可切切题,来说说这个“没有读下去”。
    逃不得掉书袋的嗜好。伍尔夫在《怎样评价书的优劣》小文中开篇即道:“以自己的感受力尽可能多地从书中获取印象——这是读书时首先要做的,但这样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想获得读书的全部乐趣,就必须完成读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对自己从书中获取的各种印象作出判断,必须使那些闪闪烁烁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形象。”
    阅读过程中,“获取印象”是读者与书的结合,吸纳作者思想,汲取书中之气。“完成读书”是给阅读过程点上句号,算是有始有终,给任务一个完结。合上书的思考是后续,就这部作品的感观,对作者意识形态的判断,对这部作品自己进行更深层次的归纳总结。结合以上所述,“没有读下去”便有了原由。或是知识不及,或是有些文字确是晦涩,或是单单读书未有思索,没有获取什么印象,也就无从谈到思想、体会了。很有些时候,合上书,想着思考一下,却怎么也起不了念头,甚感纳闷——怎么别人从书中收获颇丰,我却一无所获?虽是增加阅读量,不过其代价是消耗大把时间,懊丧之至。两分悔恨,三分自责立时涌上心头。
    每本书读完均受益匪浅是不大可能的。就像人吃饭一样,对了胃口就是好吃,也吃得香;不对胃口,就算他人再怎么夸赞、诱惑,也是白搭。再引伍尔夫女士一句,亦是好生欣赏:“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和着自己口味,给自己选书阅读也是一种幸福,起码我们在掌控自己的道路。书余没有收获也不必太在意,没准下一本阅读就会与我的“真命天子”相遇。更何况这样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当我以为一部摸不着头脑的书会在记忆里消逝的时候,每每又会有一些文字跳出来向我招手,稍有酝酿,即是感动心头。经典终归是经典,酝酿久了,不愁不香;下了肚,才知道是陈酿。因为在书中没有寻得一知半解,遂是弃书而去,可谓是因小失大。絮絮叨叨的,谈吐半天,说书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