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杂志 > 2010第六期 > 正文

富源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1-04-12    作者:徐安同
  

    近期,富源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作为调查组成员之一,我参与调查组分别深入到中安镇、营上镇、黄泥河镇、古敢乡、十八连山镇、老厂镇和县农村信用社、县农业银行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干部和农户的方式,对我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为充分了解富源县农村金融服务业,切实加强人大常委会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监督和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富源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设置情况

    富源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县农村信用社现有20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基层信用社10个,信用分社9个,有正式职工220人,村级有信贷员。县农业银行设有支行营业室、中安分理处、清溪分理处、太和分理处和黄泥河二级支行、老厂分理处,有在职职工76人,全县乡镇邮政所也代办部分储蓄业务。

二、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衔接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逐步加大,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综合改革后,逐步实行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油菜良种、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移民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和农机下乡补贴政策。县级相关部门与县财政局、县农村信用社密切配合,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认真采集信息数据,及时拨付各项补贴资金,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惠农一折通”的便民优势,克服人少业务量大的困难,加班加点,延时服务。仅今年14月就发放各种补贴款项117.64万户(次)18520万元,发放60周岁以上农民养老金297856人(次)1655万元。同时县农村信用社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办理“特色农业贷款”、“巾帼科技示范户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党员创业贷款”、“中央扶贫贴息到户贷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等信贷业务。据调查数据反映,截止2009年共发放中央扶贫贴息到户贷款43619万元,财政贴息1686万元,共发放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2961480万元,中央财政金额贴息73万元。两年来,共为农村信用社减免所得税2984万元,营业税951万元。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也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支农资金增强,支农力度加大

    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扎实、有序地开展存款组织工作,扩大资金来源,增加存款总量,存款由200719.3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33.56亿元,两年净增14.21亿元。在支农贷款中,以支持政府主导产业粮、烟、畜、魔芋、大河乌猪和煤炭等为主,推行“常年放贷、常年收贷”的做法,适时放贷支持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两年多来共发放各项支农贷款303840户(次)363178.7万元,其中:种植业贷款58540万元,养殖业贷款55608.9万元,农田水利贷款967.8万元,农业机械贷款57420万元,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187862万元,农业科技贷款1440万元,农业服务体系贷款1340万元。县农业银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贷款7100万元,其中,东恒集团6000万元,光华魔芋公司800万元,金田原公司300万元。支农贷款的增加;较好地支持了涉农、惠农、利农的特色经济支柱发展,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互动发展。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一)积极开展“服务创优工程”提高服务水平。近年来,县农村信用社把“服务创优工程”作为“生存工程”来对待,组织开展了“服务年”、“优质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巾帼文明示范岗”、“文明单位”等创评活动。组织制定了《富源县农村信用社规范服务管理办法》、《富源县农村信用社服务创优考核办法》等项管理制度,对会计、出纳、信贷等业务人员进行了服务规范化操作培训,调查中,大家一致反映,农村信用社设立惠农窗口,人员拥挤时就增设临时服务窗口,农户办理取款业务排长队、拥挤的现象基本得到了解决。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近年来,县农村信用社以统一企业形象标识为切入点,逐步推进网点标准化改造,按照统一标准设置,共投入200余万元,规范了各营业网点社标、站名、社徽、门楣招牌等形象标识,对全县20个营业网点进行了改造,增设了惠农服务窗口和营业柜台,投入280多万元,安装了电视远程监控系统和安全设备。老厂、黄泥河信用社、农业银行黄泥河支行办公楼正在建设中,营业网点的改造和建设,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三)大力发展网络技术,金融服务更加便捷。近几年来,富源县农村信用社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购置安装12ATM(自动取款机)和6POS机(销售点),累计发放金碧卡47130张。“金农网工程”的建设,实现了全县所有营业网点综合业务系统联网和数据的大集中,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联卡系统,加入了全国“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开办了小额支付、个人跨行通兑、惠农一折通、身份证核查、财税库横向联网等。县农业银行在黄泥河、老厂两个煤炭企业安装了自动存取款机,为行政、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提供了高效、方便、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四)创建信用镇、村、户,提高信用意识。县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农村文明信用镇、村、户建设,推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流程,信用户贷款实行“一次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为农户贷款提供了方便。全县共创建了文明信用镇1个,文明信用村40个,文明信用户18210户,建档农户达93486户,对信用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便利,贷款农户达10.9万多户(次)。

五、当前富源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富源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在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和方法,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支农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县以下服务网点大量收缩,工商银行乡镇营业室已全部撤销,农业银行只有黄泥河、老厂两个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大量撤并,工作人员锐减,在使银行减少成本、降低风险的同时,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惠农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这种弱化影响日益显现,农民办理业务排长队现象经常发生,有的办理一笔业务需要排队等待23小时,同时也给农村信用社增加了工作量,加班加点延时服务已是经常的事。

    (二)农户缺乏合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品,农户贷款难仍然存在。在现行金融管理体制下,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的贷款都设置相应的财产抵押和有固定收入的工薪人员为担保人的条件,一些农户也想贷款,但因手续复杂,难于找到符合规定的抵押品和担保人,只好放弃,另找门路,求助于民间借贷,但民间贷款的利率很高,间接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三农”资金供求矛盾仍然突出。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涉农贷款需求量逐年增加,加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门槛高”,审批权限上收,涉农贷款审批难,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分流了部分农村资金,虽然农村信用社积极争取相关涉农资金的存款组织工作,财政涉资金,煤炭规费账户、新农保资金账在农村信用社,存款比2007年增加了73.4%,仍不能满足需求,两年来共向上级拆借资金2亿元。

六、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离开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服务又关系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在我县已推行多年,实践证明,小额信贷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推行农村小额信贷要与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社、信用农户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广泛宣传典型,把创造活动的点面逐年扩大。

    (二)中央扶贫贴息到户贷款是惠农的好政策。中央扶贫贴息到户贷款是一项惠农扶贫的好政策,贷款利息中央承担70%,农户只承担30%。县扶贫办要与金融机构、乡镇、村社密切配合,切实处理好政府“扶贫济困”和金融单位“嫌贫爱富”避风险倾向之间的矛盾,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支持帮助指导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用好扶贫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规模和贷款面,帮助更多的农户增加收入,早日脱贫。

    (三)金融机构要做好支农金融服务工作。农发行要改进“三农”政策性金融项目运行机制,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信贷业务;农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收宿了农村服务网点,在农村不是主体,在城市也不是主体,对县域经济支持的主渠道作用大大减弱,县农业银行要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扩大县支行放贷自主权,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县邮政储蓄银行要尽快建立管理体制,解决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问题,扩大涉农服务的业务范围,尽量使存款回流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