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杂志 > 2009第一期 > 正文

围绕党建抓建设

打牢“基础”促发展——记宣威市龙场镇五里村人大代表小组

发布日期:2009-05-22
      ●周开平
    五里村位于宣威市龙场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处,全村1285户4996人,党总支下设4个分支,全村共有党员80名。几年来,村党总支紧紧围绕“支部领村、能人带村、产业富村、民主治村、文明兴村”的五村建设目标,确立了“总支指路、代表带路、科技领路、产业富路、资源引路、民主开路、文明铺路、共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着力打牢全村经济发展基础,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争创五好支部,实现“支部领村”。“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五里村人大代表小组紧密结合村情自身实际,以实现“五好”党支部为目标,并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形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共同奔小康”的良好格局。一是实现领导班子好。为建设一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坚强有力、廉洁高效的人大代表干部队伍。以总支书记李家林为主的“一班人”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激励,通过思想作风建设,落实制定学习计划,建立完善议事制度,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树立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建设“学习型、团结型、开拓型、务实型、创新型”五型领导班子。二是实现队伍素质好。认真实施“三培养”,并严格要求党员做到“六带头”即: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带头致富比渠道。目前,全村已有70%的人大代表成为致富能手,同时并把握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抢抓机遇,发挥各类致富能人对外联系的有利因素,积极发挥他们对政策信息灵、发展渠道多、资金技术厚的特点,整合民间闲散资金,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特别是要求代表致富能人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打造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富村”。五里村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创造特色闯市场,强化管理促发展”的思路,突出生猪养殖、烤烟草莓、核桃、花香菇、马铃薯、优质玉米等种植,开始了“产业富村”的路子。一是抓住实施“双百”工程的有利时机,紧紧围绕“生猪养殖园区化,园区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标准化,标准生产效益化”的发展思路,党支部采取“宣传工作发动,政策措施启动,镇村部门联动,优质服务促动,实惠效益鼓动”五驱轮动要求。目前,全村扶持建成生猪养殖示范园区1个,规模养殖场4个;建成和在建生猪育肥示范户186户,其中出栏100头以上的示范户有11户,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育猪的示范户有97户,有力地带动了粮食、饲料、经作“三元”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为能在群众中发展花香菇种植,并成为五里村特色种植的新亮点。村党总支书记、镇人大代表李家林带头开始试种花香菇,在他的努力带动和鼓励下,现已发展花香菇种植户26户,共种植12万袋,产值达120余万元,帮助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四是依托五里村的地理、气候优势,全村种植丰产核桃2500亩,计划5年内发展到5千亩。五是强化科技,优化品种,发展草莓种植户26户,种植100余亩,产值达80余万元成为五里村发展特色产业的又一新亮点。六是按照“农业抓产业,产业抓主产”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强化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搞好立体种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和粮食增产。2007年种植优质玉米3800亩,优质马铃薯4800亩,其它粮食作物2000余亩,实现粮食产值575万元。七是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为能使广大烟农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党总支多方收集材料,不断总结先进经验,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宣传烤烟市场行情,聘用专职烤烟科技人员,全面推行QTP管理模式,并突出三个“早”字,即:早宣传、早规划、早落实。2007年全村种植烤烟面积达1000余亩,实现产值130余万元,栽烟农户人均来自烤烟纯收入达1450元。八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逐年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加强农民外出就业指导和转移就业信息,2007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500余人,实现收入300万元。
    扩大基层民主,实现“民主治村”。人大代表小组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路子,逐步形成民主公平运行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一是明确“三权”。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开展农村工作的核心领导权,村委会管理村内各项事务的行政管理权;人大代表及村民代表对村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二是建立管理决策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制定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办法。党员带头普法、学法、守法,规范村民行为,做到制度管村、管人;强化村组干部依法行政意识,重大问题民主决策、集体讨论。三是解决好主席团与“两委”班子协调问题,创建求真、务实、团结、奋进、高效的领导班子。四是把村务财务公开作为民主管理的重点来抓,认真开展“三公开”质询工作,按时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倡导新型文明,实现“文明兴村”。“要致富,先修路”,代表小组在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找到了交通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瓶劲”,并结合村情实际,建桥修路,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改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平时“车子难进、进了难出”的实际。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动群众,集中民力,快速打通农村致富门路。一是挨家逐户征求民意。发动党员和村组干部30余人,先后召开党员会、村组干部会、群众代表会20余次,入户走访20余次,广泛征求村民对修路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耐心劝导说服,统一民意。重点把正确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好,分歧的意见处理好,否定的意见说服好,对极少数只顾自身利益的“钉子户”和个别突出的村民,轮番前往说服、做思想工作。三是群策群力群资,落实民意。投入资金8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3.5万个,修朱家村至滴水岩5米宽,长25公里的生产生活道路,建桥3座,修沟渠300米,道路纵贯三个自然村,受益群众282户,1203人,解决1400亩耕地的生产交通;投资5万元修通村委会至五里小水库长1.5公里,宽5米的生产生活道路,充分利用水库水利资源,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筹积资金18万元,投工投劳1200个,硬化村间道路1400米,宽3.5米的主干道一条,支干道入户路30余条,栽绿化树100余株,改厕20个,“三堆”基本出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呈现出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争取79万的土地开发项目1200亩;投资120万元为五里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搞好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较为集聚的彝族村寨——新发村,积极争取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资金15万元,自筹资金14.4万元,采取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修4米宽,1200米长的沙石路,硬化2.5米宽,400米长的村间道路,建7米宽桥1座,铺设1寸引水管2800米,6分管2800米,4分管1000米,建1.5立方取水池1个,20立方蓄水池1个,实现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硬化活动场所800平方米,建盖20平方米公厕1个,建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场所150平方米,并配齐桌子、椅子等设施;建设安居房13户,共780平方米,并在该村发展核桃500亩,养猪示范户20户。极大地改善了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维护民族团结共建和谐龙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全村范围内开展文明村社创建活动,全面改灶、改厩、改水、改厕,彻底治理脏、乱、差、绿化、美化村庄,优化生活环境和改善育人环境,积极引导村民群众排除陈旧思想和小农意识,坚持发扬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全村形成了团结互助、关心公益、移风易俗、文明礼貌的良好氛围。
(作者通联:宣威市龙场镇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