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把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助力乡村振兴“高颜值”
走进富源县黄泥河镇牛场村委会老寨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全村,道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小院里面干净整洁。“我们紧紧围绕‘四有’(有村庄规划、有卫生厕所、有绿化美化、有管护机制)‘四无’(无裸露垃圾、无残垣断壁、无黑臭水体、无乱堆乱放)的人居环境整治目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现在我们村道上乱堆乱放的现象没有了,每天有垃圾车来清运垃圾,主干道也有保洁员打扫卫生,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黄泥河镇牛场村党总支书记汤修三说道。
6月13日,黄泥河人大主席团以开展《曲靖市乡村清洁条例》(以下简称乡村清洁条例)执法检查为契机,助推乡村清洁条例落实落地,为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幸福黄泥河提供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
检查组一行来到牛场村委会老寨村,针对性地查看了路肩整修、村庄绿化,着重查看房前屋后、主干道沿线、沟塘河渠有无散乱垃圾,公共场所有无专人清理,有无生活垃圾、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认真听取了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汇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详细了解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开展情况。
指挥调度“动”起来。全镇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聚力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方案,明确时间表、画好路线图,对标任务书,形成好借鉴、好操作、好总结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加强沟通衔接,畅通信息交流,研究解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成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实行网格化管理、户长制和门前“三包”制度,通过组织镇村干部,发动辖区群众,采取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等措施,做到五个到位(即挂钩领导责任到位,包村干部分片到位,村“两委”落实到位,党员带头到位,保洁员服务到位)。加强工作常态化管理,各村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实施小组,建立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负总责,两委班子成员、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驻村工作队员等采取分片包干到农户,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提升考核实效,激发乡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宣传引导“热”起来。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村组微信群、公众号,制作宣传栏、标牌标识等方式,深入村组,深入农户,采取火塘会、院坝会、楼宇会等形式,加强乡村清洁条例宣传培训力度,尤其对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私搭乱建厕所、畜禽圈舍,违规排放粪便、污水等禁止性行为及法律责任进行重点学习,引导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学习条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参与乡村清洁活动中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变“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开展“美丽庭院”“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引导群众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户户关注、人人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良好氛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以学校为载体,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活动,通过教师家访、征文活动、照片展、志愿服务、做家务、卫生评比等,让学生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来,助推农村人居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
创新管理“建”起来。以党支部为主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带头建言献策、带头宣传发动、带头整治环境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态化保持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人居环境。积极推行道路清扫保洁网格化管理,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确定保洁方式和保洁人员的聘用、清洁费用收取等事项,将辖区14个村(社区)的保洁工作按照网格进行清扫保洁,确保辖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村民负责清洁本户房前屋后庭院、承包或者管理使用的田地、荒山、林地、果园、池塘沟渠等,清理收集垃圾、污水、废弃物,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活动评比制度,实行五级评比,干部与干部之间进行评比,党员与党员之间进行评比,村民代表与村民代表之间进行评比,保洁员与保洁员之间进行评比,户与户之间进行评比,每月检查一次,每季度评比一次,严格执行“红黑榜”制度,使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深入农户心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村容村貌“亮”起来。以“全面、彻底、不留死角”为原则,紧盯人居环境整治薄弱环节,投入12万余元对村内道路、排水沟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实现村组巷道硬化全覆盖,村内污水直排、道路泥泞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对道路两边的绿化进行提档升级,购置垃圾桶等清洁设备,发动党员群众400多名,以最强力度、最硬措施,“清三边”“治三乱”,将道路两旁、河道周围,扫干净、摆整齐。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片规划的方式,结合实地背景和原址原貌,打造景观小游园、修建凉亭,栽植绿化苗木,拓展群众生活休闲空间,提升生活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法治社会、农耕文化等元素为内容,绘制文化墙,培育文明乡风,以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陈风陋习,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像以前村里边的臭水沟、地面上飘过的垃圾,看着就影响劳动心情。如今村里的环境保持得好,路面干净了,大家心情也都非常舒畅。”面对身边生活环境的显著变化,牛场村委会老寨村民曹虎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极大解决了此前村庄环境存在的脏乱差等问题,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持续提高。”牛场村委会老寨村民小组长肖植飞介绍道。
座谈会上,检查组一行对乡村清洁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给予高度肯定,代表们深入讨论交流,纷纷表示各部门及村(社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清洁条例,做了大量工作,村民环保意识有所提高,农村面貌持续改善,乡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同时就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清洁条例作用,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检查组强调,要继续加大乡村清洁条例的宣传普及力度,高度重视乡村清洁条例宣传贯彻普及工作,把乡村清洁条例学习、宣传、教育作为推进人居环境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型社交网络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弘扬文明新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将清洁工程转变为村民自觉行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卫生保洁费收缴、村组日常保洁、保洁员考核、人大代表监督检查、“红黑榜”评比曝光等一批务实管用、着眼长远的制度机制,以乡村清洁条例为依据,用制度管人,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熟悉条例、落实条例、遵守条例,通过实施乡村清洁条例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自治作用,尊重村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强化激励措施,鼓励引导村民与村集体自主投入乡村清洁工作,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探索政府主导、集体经济投入、社会参与、村民付费等乡村清洁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清洁活动的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发扬基层民主,以村民认同、村民参与、村民满意作为制定政策措施、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乡村清洁条例在加快推进美丽清洁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泥河镇人大主席团将继续带头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示范员、监督员、宣传员。同时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作用,把学习、宣传乡村清洁条例工作真正融入具体工作中,做到学宣用管结合,有效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清洁乡村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