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生芳华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风采 > 正文

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生芳华

发布日期:2020-06-15    来源:宣威市东山镇人大主席团    作者:冯 超 许 倩

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生芳华

——记宣威市东山镇人大代表张晓龙


mmexport1591185961585_副本.jpg


  张晓龙,男,汉族,1988年9月生,中共党员,东山镇第四届人大代表,2016年12月担任宣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山市场监管所所长,2017年9月受东山镇党委委派至东山镇三乐村兼任第一书记(主持村党总支工作),2018年3月经宣威市委组织部选派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连续获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标兵”、“脱贫攻坚帮扶之星”、“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等荣誉称号。

  一、以身作则,抓好队伍聚力量

  2017年9月,时任三乐村党总支书记辞职,主任职务空缺,村组干部慵懒散,干群矛盾突出,他服从组织安排,毅然扛起担子,到三乐村主持工作。由于年纪较轻,初到三乐村时,部分村组干部的不配合、不落实、不信任让他工作步履维艰,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决心还老百姓一个为民务实、公平公正的村两委。一是抓班子带队伍,为改变村组干部队伍不团结、不担当的风气,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制度,通过干部谈心走访,把党员干部聚拢到党总支来,通过引导教育,在工作推进中不断转变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把“四议两公开”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中,提升党务、村务、财务透明度,让干部群众清楚明白。二是率先垂范带头干。每次下村工作,最远、最难走的村他先去,入户走访,最穷、最难缠的农户他先到,遇到困难,他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给村组干部作出表率,一步一步赢得大家认可。三是奖惩分明严纪律。村干部任务重、待遇低、补贴少、牢骚多,为此,他将可量化的目标工作与激励补贴进行捆绑,树立“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工作氛围。同时,作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他坚持吃住在村,带领队员走村入户,查民情听民意,以勤政务实的精神面貌,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家庭中,与群众打成一片,默默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

  二、真抓实干,改善民生增福祉

  三乐村村落分散,道路交通条件落后,村内危旧房屋多,人居环境脏乱差,低保混乱不合理,部分人饮设施“建管用”有差距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2017年以来,他带领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梳理短板,并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共完成硬化村内道路3.81公里,“串户路”19060平方米,危改75户,拆除危旧房屋、厕所182个,新建、改造蓄水池4个,新建桥梁1座、活动场所3所、垃圾池19个、公厕4座等,并通过群众会、“党群夜校+”等多形式逐步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卫生保洁、人饮工程等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民生工程有人管、能管好,村内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低保不合理不精准问题,他带领干部队伍开展入户调查,对标对表大幅剔除不合理不精准低保对象117人,重点围绕重病重残群体,做到应保尽保应纳尽纳,村内不公平现象少了,村民反映的问题也少了,干群关系也更紧密了。

  三、因地制宜,借力企业搞发展

  三乐村位于宣威市以东乌蒙山系腹地,距离镇政府10公里,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无产业资源,农民以传统种养殖、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首先要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为此,他带领村组干部、驻村队员,走遍了全村15个自然村,多次走访全村农户,用足迹摸清了家底,盘清了情况,因地制宜完成该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期间,他多次召开干群会议,结合三乐村实际,率先成立了全镇第一家“村社合一”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并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实际,将该村级合作社发展思路、运营方式和分配方案等厘清,以现有村级项目为载体,按照“村三委+合作社+扶贫”的运营模式,在确保扶贫项目严格落地前提下,既能实现部分合作社营收,又为部分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2018年9月,毗邻该村的瓦路村姬松茸大棚种植公司丰产,他主动向镇党委汇报,积极对接宣威市品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促成了沪滇扶贫项目援助资金350万元姬松茸种植项目落地三乐村,累计完成该村117户农户共91.75亩田地的流转和协议签订工作,共支付农户第一阶段三年期土地租金22.02万元,实现2018年村级合作社收入共5.148万元。项目建成以来,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支付卡户工资50余万,并持续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2019年以来,按照产业扶贫组织化要求,他积极带领村组干部与宣威市坤太调味品厂对接“双椒”种植事宜,合作社完成了流转连片土地56亩,整合31户106人贫困人员的产业扶持资金17.85万元,种植坤太1号辣椒,退耕还林种植花椒214.9亩,覆盖农户76户296人,其中贫困户18户59人,带动贫困户务工29户33人,户均增收2198元。“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再辛苦都值得!”张晓龙如是说。

  四、依靠群众,碰硬较真树正气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一段时间,我们村干群矛盾突出,村党员干部队伍不团结的病因,就是部分党员干部推动工作落实与群众脱节,彼此产生了隔阂和猜疑,一个村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张晓龙在一次村党员干部大会上说道。2018年,一自然村内900米的扶贫路硬化时,村小组长因为2011年的一事一议项目落实未公示,导致群众会变成了“批判会”,因修路所涉及的土地征收补偿、废旧厕所拆除等节点工作滞后,项目遭到了群众的阻扰,村组干部、驻村队员信心备受打击,为此,他带领镇村干部调阅档案资料,多次召开群众会至午夜,耐心给群众解释,为小组长正名,终于打开心结,确保了该条扶贫路的顺利施工。此外,为解决村2015年实施的部分蓄水池闲置、取水点设施遭到人为破坏、管道被砍、施工负责人大病,学校师生、50多户群众共300余人枯水期供水量不足的矛盾,他带领村组干部进行研判分析,梳理了核心问题,多次召开取水点和供水点群众会,提出解决方案,耐心向群众答疑解惑、听取群众意见,最终顺利实施了水利设施的维修工作,为枯水期学校师生、群众和种植基地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同时,集体土地被私人耕种,村民活动场所无地可建、不合理低保等一批矛盾集中突出的事件,都在他的带领下得到了妥善处置,真正做到了“新官理旧账、新人理旧事”。


mmexport1591237392977_副本.jpg


  “人心齐,泰山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没有一支钢铁纪律和高执行力的干部队伍作为组织保障,等于天方夜谭。一次,一名村党员兼调解员违反了林业部门政策,违法砍伐树木,他及时组织召开三委会对其予以职务撤换处理,树立警示教育典型,2017年以来,张晓龙以一名人大代表和基层干部的身份,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扎实带领三乐村村组党员干部队伍,在积极主动抓扶贫的过程中,统一了思想,转变了作风,改进了方式,提高了效率,真正发挥了“双书记”的“领头雁”效应,村两委通过停职、代理和聘用的方式,对工作中违纪、打太极、阴奉阳违的村组干部,予以补充、撤换共5名,干部队伍“人心不齐、软弱涣散”的状态得到了根本扭转,各方面工作都进入了有人负责有人抓、同步推进不耽误的良好局面,全村上下干事创业氛围浓厚,脱贫攻坚任务稳步如期推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张晓龙的“双书记”工作,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三乐村也由“后进村”变身为“后劲村”,在宣威市的红旗村创建中拿到了“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两面红旗。“无论是挂村干部,还是工作队员,来到三乐村都是村干部”张晓龙如是说,在三乐村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用青春挥洒汗水,浇灌“脱贫”之花,以实干诠释初心,锤炼代表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