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花”开枝连片——记曲靖市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李梅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风采 > 正文

苗寨“花”开枝连片——记曲靖市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李梅

发布日期:2021-09-18    来源:罗平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王金祥

微信图片_20210917155217_副本.jpg


  有山就有故事,有水就有情怀。“十万大山”,罗平县大水井乡一九九八年建有观景台的一个景点。然而,直到2019年,因棠梨凹这个纯苗族示范村的建设才华丽转身,游客纷至沓来,成了远近闻名旅游打卡地。登高放眼,昔日坐在深山中那个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落后、村民生活贫穷的小山村,如今,以山花烂漫、风情迷人的全新面貌呈现给世人,装饰着“十万大山”这个摄像爱好者光与影的天堂。那苗族同胞会是怎样一番情怀?在这里,有个有故事的人,她就是曲靖市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苗族姑娘李梅,她像那棠梨凹村里的山花一样,开枝连片,情相牵,心相连,民心暖。


  勇做“新农民” 成了义务猪“保姆”

  第一次在棠梨凹见到40多岁的李梅,那是两年前的事。她满面朴实笑容,却不大爱说话,看不出她跟朴实无华的农村妇女有什么不一样,可走起路、喂起猪来,却那样干脆与干练,又让人有些好奇,似乎又有些不一样。棠梨凹村属大水井乡金歹村委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多土少,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土如珍珠水如油”之说。“养猪,那已经是过去的事儿。”

  李梅出生在罗平县鲁布革乡一个叫麻笼的苗汉杂居的小寨子,职高农村实用技术种养殖专业毕业。1998年,与苗族小伙熊云组成家庭,来到棠梨凹这个有39户人家的纯苗族小山村。别看现在富裕起来的棠梨凹小有名气,可过去,这里种水稻、包谷,栽烤烟、油菜,畔田为生活,养猪为过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落后的耕作,填饱了肚子,却富不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贫苦的日子。结婚生子后的李梅,萌发出一个不甘贫穷落后的梦想:做个懂点技术会经营“不一样”的农民。那样,既不荒废所学,又或许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来。

  父亲、公公当过兵,或许受父辈的影响,瘦小的李梅很刚强,“让我说我可说不好,可让我做,我会争取做得在行”。1999年,丈夫从政府民政助理员岗位回到金歹村委会任支部书记,一家人收入微薄,生活清苦。“何不发挥上职高所学,做个‘新农民’呢?改变生产生活,何况村里也该有人带头闯一闯,探出个路。”这个念想常常从李梅心底冒出来。“那时,我心里装着一团火似的,浑身有的是力气。”2004年,李梅凭着敢想敢干的倔强劲,不顾家人的顾虑,二话不说,东找西借,筹资30多万元,硬生生建起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把从书本上所学的养殖知识变成致富的钥匙,开启近二十年的养猪生活。

  养殖有风险,李梅也经历过养猪折本的辛酸,但她像铆足劲的陀螺,凭着“不怕脏,肯吃苦,下得烂,勤琢磨”的一股子劲,掌握养猪技术实践操作,走不断改良自繁自养的养猪路子,她尝到养殖的甜头,“每年出栏生猪200多头,最多的年份有500多头,那年毛收入达70多万元。”“自己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好。”为了帮上村民,带领群众探寻脱贫致富新路,她免费给养殖户讲养殖经验、传授养殖技术,带动全村发展生猪、山羊养殖大户10多个,仅此一项,年创产值200余万元,净利润70多万元。

  村民们说,李梅家的猪,防疫做得好,从她家买的猪好喂养。即便不是从她家卖猪,猪生病了,她也乐意帮忙,只要一个电话,她便会带上针水或兽药,帮忙治疗,还不收钱,她成了义务兽医员,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最好的猪“保姆”。新寨村阮树生养了4头猪,有头猪脱肛严重,李梅帮忙做4次缝补“手术”,硬把那头猪治好,养大养肥了。“小猪最好不喂泔水,喂了常拉肚子。”“夏季雨水多,玉米容易霉变,喂猪不好,最好把玉米晾晒干,防止霉变。”“腾槽养猪一定要消毒,新进猪仔要及时做防疫……”说起养猪技术,李梅有说不完的经验。村民们说,猪感昌发热,李梅看一眼猪眼眼睛便知道;猪拉肚子,用什么药就好,她看一看就知道;就是猪脱缸需要切去一截做缝一缝的“手术”,她都熟手熟脚。 

  在棠梨凹村民小组组长熊勇看来,李梅有文化,是周边“不一样”的农民,特别是发展养猪以来,她不仅养出了名堂,带头致了富,还免费给村中寨邻讲养猪技术,哪家养殖户猪病了,一个电话,她总能及时上门,免费帮助处理,让村民养猪连成一片,成为村民的支柱产业。 


  代言群众“揪心事”  成了人民“贴心人”

  李梅刚被选为乡人大代表,乡上在棠梨凹村背后建2个大水池解决群众饮水难题,可水池没修多久,竟然装不住水,群众意见很大,水池漏水成了群众“揪心事”,便让李梅在乡人代会上反映反映,没想到会议结束,乡上就派人来补漏,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水池可用,群众很满意。从那时起,刚当人大代表的李梅,知道当代表是替人民群众代言,是代表群众利益的,“你替人民群众发声,人民群众就信你”。

  出生贫穷偏远农村,农村人的苦,农村的贫穷落后,深深印在李梅心中。吃水不便,路不好走,群众致富困难,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间,跟谁说呢?又有谁知道呢?原以为只能在心中发愣难过之事,却在参加人大代表履职中,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些事,谋划着这些事,只要把真实情况汇报政府,好多事儿就会得到重视解决,“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参加履职培训,参加人大组织的活动,按时参加人代会,每次都会有收获,既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知晓各级的决策部署,既懂得该怎么当代表,又学得到不少农村农业发展好经验,每次会后,我都会高兴一阵子。”说起当人大代表,李梅很自豪。李梅是个热心人,村中大小事,村民都愿意跟她说说,请她帮帮忙,出出主意,想想法子。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要当好代表是不易的。李梅本着淳朴善良、说话实在、办事公道,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从任乡代表五年,到任县代表五年,任满曲靖市第四届人大代表的她换届连任,现在是第五届人大代表,做人大代表已经十九个年头。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替人民群众说说他们心中事。”说起当代表这些年的事,李梅很谦虚。“我没做多少事,就想着人民群众选我,可能是我愿意听他们的苦衷,家长里短、公益事业、乡村建设,寨中老幼、兄弟姐妹都喜欢跟我说。而又爱听我给她们讲国家政策,每次会上带回来的好消息。”“群众有哪些呼声、那些期盼、那些意愿、那些要求,我平时留意了解收集,在参加人大的会上,实话实说反映上去。会后,我把会上知道的党的政策,学到的知识经验,看到的原来不懂、群众不明白的道理,带回来,讲给苗族兄弟姐妹听。”李梅说,村里仍旧很传统,日常说事,平常交往,仍然说苗话,国家的好政策,她知道的就逐个给苗族同胞讲明白。像近两年来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政策那么好,不仅给群众修路拉水,改电网装网络,改学校建活动室,连贫困户建房、就医、上学都有补助,有的群众还不理解、不支持、不满足,这怎么行?村中李开文、夏小光两户建档立卡户,改造了房子,该享受的政策,全都享受了,如今脱了贫,可环境卫生还得提升,她便几次三番劝导他们,甚至帮着整理,现在好多了。“我们村的群众,在巩固脱贫成果中感受到党的温暖,刚一脱贫就热火朝天大干乡村振兴建设,村子建设得这么好,远近闻名,游客不少,还有啥不满足的?”李梅常这样对群众讲。

  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中,为了说服群众,李梅带头拆除自家价值上万元的附属设施,以实际行动说服群众。“政府把我们这个苗族小山村重点打造,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跟着党走,按照政府安排的干,全村致富的康庄大道不就铺平了。”“你瞧,现在不就迎来好日子!”李梅满脸的惊喜。

  承载着广大选民的信任,李梅心系选民,以求真务实、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代表工作中,努力实践“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从村里的饮水难、行路难到乡上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再到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反映的问题,她都会认真了解,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上去,甘当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履职担当中书写出一位新时代带领致富、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心连心的苗家新女性形象。“在基层找一个苗族农民代表真有些不易,不仅人民群众选出来,还要能具备起码的履职要求,能代表人民发言。经过多方考察,才发现朴实而能干的苗族妇女李梅。经过这几年的履职,她比较积极,也能替群众呼吁。”任过多年选联工委主任的山志华说。


  勤研刺绣艺  想做苗寨巧绣娘

  每次人代会上,李梅总把最好的苗族刺绣服装穿上,那是她精心挑选丝线,潜心设计用心织成的苗族特色服装,还扮上精串细琢的头饰。“我是苗族代表,穿上苗族服装,不是图在人们眼前一亮,而是让人们看到苗族同胞的精气神,苗家儿女的积极向上,让大家知道苗族同胞也跟大家一样,生活蒸蒸日上。”李梅说。

  棠梨凹搞起了旅游,如何让养殖转行,跟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子,将苗族的特色变成致富门道,在政府的引导下,李梅迈上勤研苗族刺绣技艺,想方设法让苗族刺绣变成商品的征程。“探寻民族传承路,做苗绣发展带头人,把苗家人传统的刺绣文化传承下去。”土生土长的苗家女李梅来说,外婆和母亲带给她的“指尖记忆”弥足珍贵。“苗家女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从小耳濡目染,李梅很早就学会了拿针配线。在棠梨凹苗族村,李梅更是与苗绣结下难解之缘,村里的婆婆、大婶大娘,喜欢刺绣,不乏“能工巧匠”,勤学钻研刺绣技艺,“像家常便饭一样”。


微信图片_20210917155221_副本.jpg


  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犹如一条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抚慰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千回百转,汇入世界艺术的海洋。当李梅看到苗族刺绣越来越少,作为《苗族背篼》、《苗族服饰》作者和罗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她再也坐不住了。李梅说:“如果把苗族的传统工艺丢掉了,对不住一个苗家人的责任。”

  为挽救正在消亡的苗绣,让村民逐渐富起来,李梅积极寻找发展路子,2019年4月,在乡政府的支持下,罗平县大水井乡苗绣传承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了。为了增强苗绣技艺,带动妇女群众脱贫致富,李梅积极建言献策,带领20余名棠梨凹苗绣娘参与罗平县沪滇扶贫协作绣娘培训班,通过培训,见习到其他民族的各种绣法,明确了苗绣绣品的改进和发展方向,带动了一批农村留守妇女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做出了第一批苗族刺绣产品。2020年9月,李梅通过考核参与到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上海游学活动中,在系统、专业的学习和指导下,学到了新的绣法和盘扣做法。学成归来,李梅手把手传授技艺,与大家探讨新形势下的绣法和经营模式,在她的影响和身边姐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苗族刺绣作品60多件,棠梨凹苗绣走进人们的视野,带动3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刺绣增收。

  如今棠梨凹苗族村民深深懂得,沐浴党的阳光,美在深山人亦识,大山滋养一方苗族同胞,苗族同胞热爱着大山。她们是十万大山的守望者,更是岁月的见证人。从语言到文字,从舞蹈到音乐,从服饰到餐饮,棠梨凹苗族群众祖祖辈辈固守着心灵的那份纯粹,用苗族的特有元素讲述着属于她们的故事,膜拜着内心永恒的精神图腾。李梅寄望于每一次的飞针走线,把大水井的山山水水织就,牵引苗家人所有的梦想与希望!在一个占地60多平方米的苗绣传承展示店,乐观的李梅带领村中妇女,将苗族刺绣变成一件件精致的成品。说起未来,她笑着说:“有党的好政策指引,政府扶持帮助,我们的刺绣手艺,会找到更好的路,产品必将销到四方。”她那灿烂的笑容,让人看到苗寨人心底流露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