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力行的文物“守望人”<br />——记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王洪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风采 > 正文

躬身力行的文物“守望人”
——记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王洪斌

发布日期:2024-04-12    来源:陆良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冯晶玲

微信图片_20240409151431_副本.jpg


  众所周知,文物是记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是历史文化的浓缩和体现,诠释着人类文明,饱含着人文气息,因此,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愈发显得尤为重要。从对文物一无所知到成果丰硕,三十余年来,他满怀着对文物的热忱,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默默守护着文物,守望着地方历史文化,为陆良县文物修复、保护、管理、普查、展览和合理利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陆良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县博物馆馆长王洪斌。

  矢志不渝 逐梦文物保护

  1987年,王洪斌从部队退伍,被安置到陆良县文物管理所工作,昔日在军营挥洒热血的“武者”变成了整日与文物相伴的“文人”。非科班出身的他,自觉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要在文保岗位得到认可、作出成绩,唯有加倍付出,勤奋、勤奋、更勤奋。凭借在部队培养中形成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他从一砖一瓦、一字一碑开始学习,为了弄清楚文物的情况,他用一辆自行车作代步工具,走遍了许多文物遗迹点。“最远的骑自行车我记得是89年,我从县城里面骑自行车到沙锅村,20多公里路来回就是一天的时间,那个地方有一个文物古迹,我对他进行安全检查,我一个人骑了一天的车。”哪怕过了30余年,王洪斌回想起来,依旧觉得记忆深刻,意义非凡。

  王洪斌坚持每天到达单位,处理完事务性工作后,便忙着奔赴全县各地,开展调研文物保护情况、考察遗址发掘现场、论证文物保护规划、评估文物修缮方案等工作。他努力学习地域历史文化、文物古建和考古知识,每天笔耕不辍,案头堆满了各类历史书籍、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等资料。就这样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几年时间他从最基础的地方学起,通过查阅法规、阅读文物书籍,学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参加各类培训班,与同行广泛切磋交流等形式,他的业务能力迅速增长,从文物保护工作的“门外汉”蜕变为“业务通”。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如一,不断地坚持学习,做好学问,从一窍不通,不知斗拱为何物,到发表《大爨探秘》《新发现的陆良资氏土司文化遗存初步研究》等20余篇10余万字的考古研究文章,再到出版《解读爨龙颜碑》《陆良历代石刻注解与研究》学术专著,最终得到了省、市文博系统的广泛认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0年的文物守望工作,从一名普通职员到副所长(副馆长),到所长(馆长)和知名的文物与博物馆研究专家,这一路走来,王洪斌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无论岗位如何、身份如何,他都持之以恒地把精力投入到了他毕生热爱的文物博物事业之中。

  热血丹心 守护陆良文化根脉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力守好身边的文物,我们责无旁贷”,提起文物保护,王洪斌初心如磐。陆良许多文物尤其是古建筑由于受到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无人管理,他顶着各种压力,为修缮文物四处“化缘”,使爨龙颜碑碑亭得到修缮、大觉寺千佛塔旁古树得以迁移和妥善保护。他不畏权势守护文物,为被毁文物五灵庙照壁打官司,捍卫了文物保护法的尊严。他指导马街镇完成了对市级文保单位“殷承瓛家宅”、县级文保单位“殷怀庆家宅”“活水方家桥”的修缮,亲自指导“潘家大院”“俞华庆家宅”私有和集体产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帮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边纵三支队队部旧址”陈列布展,建成“小寨革命历史纪念馆”,打造成了龙海山区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他深知文物保护并非就是保守守旧,而是需要用超前的眼光来审视文物,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来重新解读,重新谱写文物的多维价值,让文物走向当下社会,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焕发新生,他创造性地提出将大觉寺开辟为宗教活动场所,把文物资源保护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使大觉寺古建筑群步入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良性轨道,此运作模式被云南省文物界称为“陆良模式”,成为云南文物保护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履职期间,他主要将目光投向文物保护,并多次深入基层,征询群众意见。在他看来,作为一名从文物行业走出的人大代表,应该为文物“发声”,为文物保护建言献策。他将陆良文物工作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认真分析研究,撰写了《陆良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深层思考》呈送县委、县政府,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甚至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陆良县全面启动拆临拆危工作,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在拆临拆危过程中,因部分老旧危房与文物建筑难以区分,一度影响到整体工作进度。为助力脱贫攻坚,保障拆临拆危工作顺利进行,王洪斌带领文物管理所干部职工主动出击,到各乡镇开办文物保护培训班,教大家识别文物建筑及安全保护常识,并采取老旧物件收集、项目勘测鉴定、挂牌保护、文物建筑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等多项措施保护文物。同时号召相关业主主动维护、修缮文物建筑,改善建筑风貌,充分发挥其价值,提升全县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真正做到保护文化,留住乡愁。

  激流勇进 推动爨文化高地建设

  陆良是爨文化的发源地,一块碑,一个字都是故事,更是见证,爨龙颜碑被誉为“天下第一神品”,迄今已有1560年;大觉寺始建于元朝初期,堪称“云南省元明建筑精华”。两项国宝级文物是陆良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见证,对推动陆良县经济社会发展、宣传陆良县历史文化形象有重要作用。

  为了充分挖掘爨龙颜碑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馆长王洪斌推出了解读爨龙颜碑碑文50集短视频,讲好爨碑故事,让爨碑“活起来”,充分展示了爨文化的独特魅力。他还创建了“陆良文博”微信公众号,通过爨文化、陆良史略、文物珍宝、陆良风物、文保单位、光辉历程、考古动态、资讯动态等多个板块全方位介绍宣传陆良文博事业发展现状及成果,开展这些活动的宣传,反映强烈,让爨文化、红色文化从纸上、泥土里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心灵深处,增强了群众文化自信,使群众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幸福。此外,他还配合省博物馆专家完成了《爨碑神韵——南中大姓爨氏历史文化展》大纲的编写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并向国家文物局争取到了100万元的布展资金。近三年,王洪斌从事博物馆、大觉寺、爨龙颜碑的接待讲解工作,共接待观众12万余人次。王洪斌当选省人大代表后,深入学习与人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知识,珍惜每次代表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会议期间,他认真听报告、熟读弄懂报告内容,他回到工作岗位的结合工作实际,第一时间与广大干部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宣讲省、市人代会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把会议精神融入日常文物保护工作及爨文化研究进行讲解。

  担当有为 高质量推进陆良博物馆发展建设

  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宝库,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王洪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展览大纲编撰、展陈设计、展馆建设等方面,都全程参与,并争取将陆良县博物馆新馆建设打造成云南爨文化主题博物馆。他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为发展文博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409151424_副本.jpg

  他把文物保护和藏品的征集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工作,逐步使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走向正确的道路。在他的努力下,陆良县博物馆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一座没有馆藏文物的博物馆现已发展成为馆藏种类丰富,数量达两千余件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涵盖了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一件馆藏文物,都来之不易。他充分利用博物馆地方党史展览及文物资源,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举办《陆良记忆——老照片展览》,展出了50多幅1943年美国空军“飞虎队”战地记者伯特·克拉夫奇克在陆良拍摄的照片,从不同角度反映陆良那一时期的民俗、民风及风土人情。他举办小小讲解员暨志愿者培训,小小考古家体验活动,传统技艺“拓片”培训,陶艺体验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全省县级博物馆活动的知名活动项目,博物馆逐渐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大课堂。近年来,他除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外,还对本地历史文化、爨文化、地方党史均有研究,三年来,他对乡镇、县直党政机关干部、企业职工2000余人次开展了《陆良县历史文化概述》《爨文化》《中共陆良简史》等30余场讲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遗产也是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民。”在工作中,他渐渐地被陆良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内化成了深植内心的文化自觉。他深感有幸成为文物“守望人”,在解读文物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诠释与衍生,发挥文物的当代价值,为陆良的历史续根,文化续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