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晶凤:诚信巧创业 慈心携民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风采 > 正文

余晶凤:诚信巧创业 慈心携民富

发布日期:2024-10-21    来源:师宗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梁 珊 何永元

8096c82bc0ddb39188bdba4c504f6be_副本.jpg

  在师宗县五龙壮族乡有一位地地道道的壮家妇女,从洗碗工到乡政府食堂炊事员,再到创办云南龙布瑞农特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她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她就是云南省第十一届、十四届人大代表余晶凤。

  寒门出孝女,磨砺早当家。她出身贫寒,8岁上学,13岁辍学。为了养活自己,她先后到村委会当洗碗工、乡政府食堂当炊事员。后来,经人介绍嫁给了同样出身贫寒的乡政府职工李富,她一边打工,一边照顾着常年瘫痪在床的婆婆,虽然家境贫寒,但家中从来没有闹过一次别扭,红过一次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道德模范,左邻右舍对她赞不绝口。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这位温顺的壮家女,反而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为后来的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握商机,携民致富。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云恢290”优质稻市场销路很好,她便东挪西凑拿出3万元钱买回稻种,免费提供给50多户农户试种,并承诺以高于普通稻谷市场价两倍的价格回收优质稻。起初,一些农户心有疑虑,积极性不高,她就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跟农户算经济账,让群众增强了信心。秋收下来,试种取得了成功,50多户农户全部实现了增收,消息很快就传开,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最高发展到800多户,种植区域也从五龙乡逐步辐射到高良乡、龙庆乡的部分壮族村寨。随着销路越来越宽。2009年,她积极筹措1500万元,分别建设了现代化热区优质米加工厂和壮乡牛干巴加工房,总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厂房建设3600平方米,年加工优质稻600吨,实现产值1300万元,实现利税130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工就业岗位60个,其中为建档立卡户提供岗位30个。2002年,随着五龙乡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她又看到了加工发展壮锦这一商机,心动不如行动,她多次到外面考察,邀请专家参与设计,借鉴外地壮锦特色,融合本地文化元素,织出款式新颖的本地壮锦,市场供不应求。在她的带动下,200多名壮族、苗族、彝族妇女参与到织锦刺绣工作中,每年销售壮锦50000余件,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

  履职尽责,回报桑梓。她富起来了,但她没有忘记对社会的回报。特别是她当选省人大代表后,不忘本职之责,不忘人民之托,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项活动,到田间地头收集民情民意,在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修建、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4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多项,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呼声得到响应,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得予发挥。她先后为多家博物馆、文化馆无偿捐献总价值8余万元的壮族精美服饰、绣品等;为家乡教育事业、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文化事业、疫情防控等民生实事捐款73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参与设计的壮锦、绣品多次荣获省级金奖等奖项;她创办的企业多次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云南省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企业”“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她本人先后被评为“师宗身边好人”“曲靖市巾帼科技示范带头人”“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典型人物”“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壮族织锦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尽管已年逾五十,她仍旧致力于民族手工织锦刺绣的传承与发扬,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和民众的增收出谋划策,引领全乡人民携手迈向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