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朝连:牵线搭桥助就业 家门口托起“稳稳的幸福”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风采 > 正文

尤朝连:牵线搭桥助就业 家门口托起“稳稳的幸福”

发布日期:2025-02-24    来源:会泽县钟屏街道    作者:李 翔  丁 明  尹 蓉

  在会泽县钟屏街道沪滇协作产业园的恒誉电子厂车间里,刘文玉正熟练地组装音圈零件。这位因腿部残疾安装了假肢的汉子,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今终于在这里扎下了根。他的笑容里透着踏实:“尤代表帮我找了三次岗位,现在这份工既稳定又能顾家。”刘文玉口中的“尤代表”,正是会泽县人大代表尤朝连。自搬迁进城以来,她扎根社区,用脚步丈量群众需求,以行动破解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成为居民心中“最暖心的就业红娘”。

2_PerfectlyClear_副本.jpg

  一户一策,让就业触手可及

  作为县人大代表、木城社区13小组组长,尤朝连深知搬迁群众的困境: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家庭”矛盾频发,中老年人因体力有限难寻合适工作,残障群体更面临就业难题。为此,她带领网格员逐户走访摸排,将586名居民的年龄、技能、家庭负担等信息整理成“红黄绿”就业档案,精准对接街道引进企业的岗位需求。

  “岗位不是‘硬塞’,而是要‘对味’。”尤朝连说。针对需接送孩子的妇女,她联系服装厂开通“弹性工时”,允许员工提前下班;针对弱劳动力群体,她协调农产品分拣车间推出“按件计酬+不限年龄”模式;就连刘文玉这样的残疾居民,她也反复与企业沟通,最终争取到“固定工位+定制工具”的特殊安排。居民何祥燕对此深有感触——她带着两个孩子从重庆返乡后,尤朝连不仅帮她在电子厂找到工作,还协调企业允许她带孩子上班。“以前孩子买颗糖吃,我都要向老公去要钱,很无奈啊!现在我入厂才一个月,收入达3000多元。”何祥燕激动地说。

5_PerfectlyClear_副本.jpg

  穿针引线,让稳岗落地生根

  随着钟屏街道沪滇协作产业园的建成,电子厂、服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入驻。尤朝连抓住机遇,主动对接企业人事部门,促成企业与群众签订《稳岗协议》,要求工厂为新员工提供“一对一”带教培训,并设置2400元保底工资。

  “尤代表常来车间回访,连员工饮水机位置都要操心。”鸿茂服装厂负责人张晴感慨。在尤朝连的推动下,还专门开设“妈妈岗”等特色岗位。在核桃、草莓、辣椒车间,吸纳社区弱势群体就业,“银发岗”在这里格外引人注目,60岁以上的老人们依然发挥余热,贡献着力量。数据显示,13小组586人,务工人数达300余名,其中在家门口务工人数近200人。

9_PerfectlyClear_副本.jpg

  忧居到优居,让居民安居乐业

  “以前在外省打工,一年回一次家,孩子都不认得我。”搬迁居民张大姐眼眶微红。如今,通过尤朝连的推荐,她在恒誉电子厂上班,“早上送完孩子直接进车间,下班还能照管老人孩子。”“暖心托管班”更让她安心——孩子放学后由志愿者辅导功课,周末还有琴棋书画、演讲主持等免费培训活动。

  这样的转变正是尤朝连履职的缩影,她推动居民的需求落地,为特殊家庭定制“就业套餐”——将分拣车间与托管班设在同栋楼,实现“上班带娃两不误”。面对居民的感谢,尤朝连摆摆手:“我是人大代表,我们都是一家人。看见娃娃们放学冲进车间喊‘妈妈’,比什么荣誉都暖心。”

  没有豪言壮语,唯有步履不停。尤朝连用最朴素的履职方式,将政府引进的企业资源转化为搬迁群众的幸福增量。从“忧心忡忡”到“笑容满满”,从“候鸟南飞”到“筑巢家园”,这条“家门口就业”之路,丈量着基层代表的为民初心,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