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杂志 > 2011第五期 > 正文

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记罗平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张鹏所

发布日期:2012-01-11    作者:许跃平 王辅毕
 在罗平县罗雄镇中和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经常活跃着一名彝族青年,脱贫致富要靠他,邻里纠纷要找他,建言献策他传话,群众疾苦挂心上,他就是罗平县十五届人大代表张鹏所。
强基础,破瓶颈
    要发展,强基础;要致富,先修路。强化以乡村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和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张鹏所多年来致力于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具体想法。结合中和村作为首批“866”重点扶贫工程项目的推进,2007年,经过群众一事一议后,决定硬化从县城到村委会所在地全长15公里的通村公路,测算工程投资417余万元,除交通部门补助的建设资金外,还下欠150余万元,这一数字对于2000多人口的贫困山区干部和群众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面对高额的投资,上级担忧了,干部傻眼了,群众退却了。张鹏所认为,路不修,中和村祖祖辈辈也改变不了贫穷的面貌,路修好,地方发展了,群众才有盼头,欠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工程项目必须得争取尽快上马。一旦决定,先要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此,他白天进城找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支持,晚上深入群众家中讲道理、做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工程终于于2007年2月开工了,动工后,他带领群众整天守在工地现场,拉砂、和混泥土、协调占地问题、监督工程质量、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几个月后,一条平坦光滑的水泥道路峻工投入使用,拉近了贫困山村与县城的距离。在该条道路的带动下,村民修路养路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9月,经中和宜卡村村民一事一议后,张鹏所帮助筹集资金共30万元,硬化了宜石打村至宜卡村全长4公里的村社公路,他还利用农闲时节,充分发动群众,亲自带领群众对辖区内的道路进行维护保养。
    兴产业,促增收
    中和村属高寒山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农作物品种单一、生长周期长、收成低,群众增收无望、致富艰难,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文山州一位三七种植大户到罗平考察,张鹏所得知后,联系到这位大户,带他到村里实地考察,经考察发现,当地的土壤、气候、空气湿度等自然条件均适宜三七的种植,三七种植大户决定先租用村民土地试种460亩,年租金为每亩300元。在动员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后,2007年10月第一批三七种植下去,2009年10月成功采收,产业获得成功,目前,中和三七产业已发展状大到3000余亩。在三七生长过程中,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时收购全过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根据当初和种植大户的协议,所有务工人员须首先满足当地村民,特别是土地流转户,仅此一项当地群众每年在三七种植上的劳务收入都在70万元以上。同时,三七种植夏要防晒、冬要御寒,所需要的原材料诸如树枝、树叶全部就地取用,群众收集变卖后,又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三七产业落户中和村后,全村群众年均增收300元以上。但作为村干部,人民群众的代表,张鹏所并不满足于此,通过大户种植成功后,他要把此项产业作为中和经济长足发展的核心产业来谋划,2010年10月,张鹏所率先在自家田里试种了6亩三七,目前长势良好,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有15户村民开始单独种植三七,他说,只要等他本人试种的三七成功后,将摸索的技术和经验无条件传授给群众,就可以带动群众进行规模种植,至于资金问题,除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外,可以向农村信用部门协商贷款解决,最终要把三七产业做成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张鹏所的努力下,又引进了茨仁和雪莲果产业,目前两项产业分别发展到1000亩和300亩。
    广进言,表民意
    积极向人民代表大会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基本职权,自当选县十五届人大代表以来,张鹏所始终将人民所想、群众所需挂在心上,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主动联系选民,利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小组活动和上级人大组织的各种检查、调查的机会,向上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民意、提出要求、争取支持。四年来,提议和附议人大代表建议案8件,争取政府及各级资金投入400余万元,解决了全镇及本辖区道路交通、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及民生安全设施等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民生问题,为辖区群众内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化矛盾,促和谐
    中和村是彝汉杂居的少数民族村,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十分敏感,特别是发生在彝、汉族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当,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民族之间的冲突,形成群体事件,张鹏所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时刻不忘代表全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稳定和谐摆在第一位,一直以来,抱着一颗公心,公平、公正处理问题,许多矛盾纠纷得以成功化解,做民族团结和谐的带头人。为此,人民群众十分信任他,群众之间发生矛盾摩擦也主动找他。2010年9月,中和塘坊村汉族村民钱毕红放牧时踩踏了下斗简彝族村民李平德家的庄稼,李平德得知是汉族村的人放牧糟蹋了自己的庄稼,十分气愤,与本村其他几名群众当场扣留了钱毕红的三只羊,在钱毕红邀约本村几名群众去要羊时,羊已被彝村的群众宰杀了一只,双方话不投机,眼看一场冲突在所难免,好心的群众打电话告诉了张鹏所,并报了案,张鹏所和镇派出所的干警赶到场后,经过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后,张鹏所认为就事情本身来看,并不大,但涉及到汉族村和彝族村多年的积怨,民族地方的问题,公安部门参与解决,不利益缓和历史矛盾,甚至可能激化矛盾,经说明后,派出所干警撤走了,张鹏所立即召集两村的代表现场调解,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法律、讲民族政策、讲道德礼仪、讲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并实事求是地分析两村存在的历史问题,客观地指出两村村民在此事上的错误做法,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后两村代表都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两方都保证今后将和睦相处,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件,双方各有损失,均表示不再追究,问题和平、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