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有个麻书记——记马龙县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刘绍明
发布日期:2012-05-28
作者:余成连 高云忠
在马龙县大庄乡新发村委会有一个“麻书记”。其实“麻书记”不姓“麻”,因为脸上长了几颗麻子,乡亲们便亲切地称他为“麻书记”。他就是马龙县十四届人大代表、新发村党总支书记刘绍明。他虽其貌不扬,却广为人敬,在新发村委会,一提到他,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赞口不绝。抓学习 带队伍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刘绍明非常注重自身的学习。他认为,只有自身的知识水平上去了,看问题的思路清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了,才能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为村民谋福利。一直以来,他总是白天抓生产,晚上抓学习。提到他那股学习劲,人们都经常开玩笑说,拿出他的这种读书精神,考清华大学都不成问题。他常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因此,他每天读书看报时总是拿出小本子,将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记录在小本子上,日积月累,他记录的笔记装满了整个抽屉。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为了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他结合本村干部实际,以村“两委”会议和“人大代表之家”为载体,制定了每日一读、每周一集中学习、半月一交流、每月一评比、半年一考核的“五个一”学习制度。在他带动下,讲学习在村干部和代表小组中蔚然成风,“两委”班子逐渐形成了一支善于学习、踏实肯干的干部队伍。
明实情 打基础
刘代表是一个善于较真的人,也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他总要亲临现场,摸清情况;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情,他都会积极奔走,狠抓落实。
新发村委会地处山区,基础设施较薄弱,多年来,乡亲们必须跑好几里山路才能挑到两桶并不干净的水,每户每一天必须要一个全劳力专门负责挑水才能保证人畜基本用水,一些孤寡老人、残疾家庭,吃水就更困难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刘代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次又一次向县、乡领导反映情况,连他自己都记不清,跑了多少次,写了多少材料。群众的困难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县、乡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多方争取资金186万元,开工修建了全长13.2公里的“北水南调”主管道引水工程。这一工程建设乐坏了新发村的群众,也在全县广为传送,成了当时最大的“民心工程”。这是一件凝聚多少领导干部心血的工程啊!为了把工程干好,他与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动员,让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工程建设得到迅速推进。他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在工地上来回穿梭,督促鼓舞大家加大工程推进速度,保证工程质量。在崎岖的山路上,刘绍明已记不清摩托车坏了多少次、自己跌了多少跤,可他从没叫过一声苦。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人们梦寐以求的“北水南调”工程终于建成了,看着清澈的水从远方流到自家村里,想着群众将要摆脱“吃水难”的苦难日子,刘绍明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水虽然引来了,群众却看得见喝不到。为此,他又多方争取投资30余万元,接通了新发、大海子、小新村3个村民小组187户群众的自来水,让群众真正喝上了自来水。在县十三届、十四届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对王新村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的建议》等10余件建议,多数建议得到了办理解决。
2005年,他积极争取利用中低产田改造的良机,多方筹集资金、投资145万元,完成了王新村1342亩土地的开发整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增收打好了基础。2008年9月,第二批866工程安排在新发村。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刘代表与班子成员先后组织召开群众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6次,大力宣传“866”工程建设的政策,挨家挨户走访群众,耐心细致解答疑问,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这一工程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为解决“866”工程资金少、任务重的难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在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项目工程向866实施单位倾斜的建议》,建议集中项目,整合资金,有重点地推进“866”工程,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落实。
调结构 重实效
新发村委会有5个村民小组,有352户、1345人,地处山区,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刘代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上,他认为只有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干部心里才会踏实。在认真分析村情,组织村干部反复讨论研究后,村党总支提出了“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实施“稳粮强烟,兴畜植果”的发展思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与班子成员狠抓落实。一是抓实烤烟生产。烤烟种植是多年来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也乐于接受。但由于受生育后期低温等因素影响,烟叶质量上不去,经过多年的实践证实,如果移栽节令适当提前,避开低温影响,可以大幅提高烟叶质量。这样一来,每年都必须抗旱移栽,要花费更多的劳力,收成还没有保障,对长期靠天吃饭的群众来说,一时接受不了。为了转变群众的观念,他与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又千方百计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烟农购置农机,解决浇水难题,降低劳动强度,栽烟时节,组织乡、村两级干部与群众共同抗旱栽烟,哪里进度跟不上,哪里就有干部上,群众看在眼里,凝虑逐渐消除,积极性大大提高。2010年,全村种植烤烟1845亩,实现产值423万元,人均种烟收入3145元。二是抓畜牧养殖。紧紧抓住市、县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机遇,以黑山羊、生猪养殖为主,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使畜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又一渠道。目前,全村已发展1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21户、30只以上规模养羊户35户,年畜牧业总收入可达120万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业。自2006年以来,该村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业,目前已种植2000余亩。通过大力调整结构,群众增收后劲进一步增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9元,比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高200多元。
多年来,刘绍明一直以一名人大代表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无穷智慧,带领着群众脱贫致富,深受各级党组织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先后被县、乡党委、政府授予了计划生育先进个人、优秀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但刘绍明并不满足于他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他仍然争分夺秒,奋斗不息,带领着群众继续迈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