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绍国:从人大主席到“铁杆”陪审员
发布日期:2012-05-28
作者:区鸿雁 朱向荣
老马名叫马绍国,今年62岁,身体硬朗,见人总是笑呵呵的。因当过多年的当地乡镇人大主席,村民们又叫他 “马主席”,2002年他从镇人大主席任上退居二线,“但终究还是闲不住”。2008年5月30日,老马听说罗平县人民法院要选聘人民陪审员,立即报了名。经层层选拔任命,老马成了罗平县人民法院的一名陪审员。自此,老马每天早上7点30分雷打不动到法庭“上班”。“做人大主席期间,老马善于做群众工作,是优秀的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余热做人民陪审员,老马奔走在家乡的山水间,被称为‘铁杆’陪审员。因为他的心在基层,他的情在民间,他的根在农村。”云南省人大代表、罗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黎晖,这样介绍人民陪审员马绍国。
“马主席,您来了”
“马主席,您来了。”2月27日上午,人民陪审员马绍国顺路走进马街镇一个叫松毛的村庄,村民热情地打着招呼。
“马主席,谢谢您家了。”马绍国跨进一个农家小院后,73岁的金老汉连忙站起来,并用衣袖擦了擦凳子才递上,然后起身去倒水。
去年清明前夕,金老汉和邻居为坟地发生纠纷,导致两个家族的40多人发生械斗,双方均有损伤。群体冲突事件发生后,当地派出所民警反复调处,因双方争执较大,一直没有达成协议。
获悉事情紧急,老马和法庭干警主动介入,从农村风俗习惯到遇事寻求正当解决途径入手,历经10多个小时,成功调解了这起案件。
“上次处理的坟地案,你们给有什么看法和想法。”顺手接过金老汉的水烟筒,马绍国笑着说。
“他能认识到自己围占坟地的错误,前几天见面还主动喊我‘大公公’呢。”
“这说明家族关系好了。”老马高兴地搭话。
“老主席,法庭处理的这事,是公平公正的。”
随后,老马走进村民李芬家。2010年6月初,老张的儿子外出打工不幸遇难,获得赔偿金108万元(已支付丧葬等费10万元),儿媳妇李芬一分也没给他。为此老汉和儿媳双方亲属40余人找到当地党委政府吵闹。
闻讯后,老马和巡回法官及时介入,走进了小山村。
马绍国和法官一同研究案情,提出调解方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释法,双方最终达成余款98万元,老张夫妻分别继承10万元,儿媳李芬继承20万元,余款58万元归死者两个儿子继承(定期存入银行,成年后管理使用)的协议。
“法官,就是乡村医生”
“那次要不是热心的老马三次到这山旮旯,这两家的通道之争非两败俱伤甚至闹出人命。” 现任罗平县马街镇人大主席张文明介绍说。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村民老孙等5户人家一直从邻居老向家经过。不料为点琐事,赌气的老向用空心砖将其场院团团围住,原来牛车通行都绰绰有余的路面,变得一个人过都有些吃力。
老孙等向法庭起诉后,老向不应诉,不出庭。法庭当时决定缺席审理,老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进村现场开庭,争取调解结案。
“马绍国,睡着吃都用不完退休金,你来操哪门子闲心。”“远亲不如近邻,听我说说又再骂不迟。”法庭调解中,面对气焰较高的老向亲属,老马一直面带微笑,轻言细语。
一次不成,隔几天,老马又揣好小本子走进了老向家……。法庭开庭两个周后,老孙等5原告和老向家达成协议,老向拆除部分围墙,留出1.6米宽的路供老孙等村民通行,老孙等补偿老向家损失1000元。
无论是酷暑难耐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法庭辖区的干部、群众对老马和法庭法官巡回奔波开庭的场景早已习以为常。
罗平县人民法院马街中心法庭辖马街、富乐和老厂等二镇一乡,国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辖区38个村(居)民委员会,近17万人口。辖区汉、彝、回、布依等多民族聚居。 有时,为了给山里的百姓送上一张传票,老马和同事经常得走上整整一天甚至两天的行程。年岁已高的老马一次次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上门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宣讲法律知识。
针对法庭辖区多属山区,许多群众居住偏远,交通不便、农村群众法律知识贫乏等实际情况,马绍国在总结过去法庭多数案件通过传票传唤当事人到法庭驻地开庭的做法,提出尽量以群众省时、省力、省心的方式审理案件。特别是农忙时节,为不让群众因为诉讼耽误农时,马绍国宁愿自己多辛苦,也不让群众多跑路。他一方面大力推行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使简易程序审理“经常化、灵活化”。同时尽可能采取巡回办案以案说法释法的方式教育群众。
“象马绍国这种不计报酬,以法庭为家,倾自己之力参与法庭各种分内分外之事,这种精神值得每个陪审员学习,更值得每个法官学习。”提起马绍国的精神,罗平法院院长杨开宇说。“作为乡村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不是高高坐在审判台上敲法槌,而是走出法庭,象乡村医生一样,走村入户,为纠纷群众找到心结,解除痛苦。”老马说起年轻法官,总是这样不留情、不客气。
因为辖区山区面积大,山高坡陡,老马和法官经常风餐露宿一个月,仅仅只能办理五六件鸡毛蒜皮的“小案”。曾经有一位长期在城区办案的律师不解问老马:“为几个小案子跑这么远,这么累,值得吗?”马绍国的回答很干脆:“值得,只要是为群众做点事,再小都值得。”
“老马说的,是掏心窝子的话”
“大家不要说话了,现在开庭……”
2月27日下午,罗平县马街镇铁厂村一个半山坡上,杨华民家的院子里两张桌子、三块空心砖、四个凳子,再摆上审判长、陪审员、原被告等标牌,一个简易乡村巡回法庭就此“建成”。
由于天气寒冷,“法庭”两侧点起了火炉。十几只芦花鸡也来凑热闹,聚集在斜坡下“咯、咯、咯”地叫着。
杨华民今年73岁,老伴66岁。因赡养费问题他将大儿子杨宝和二儿子杨柳诉至法庭。
案件争议焦点集中在被告杨宝身上,他是否应给付奶奶死亡后决定由其承担的3000元丧葬费,以及他们弟兄二人每年购买500公斤煤炭给父母使用等。
案情并不复杂,但父亲杨华民和小儿子杨宝却因此大打出手。
法庭调查和辩论后,事实脉络基本清晰,为促进矛盾解决并修复已不太和谐的家庭关系,法庭休庭组织双方调解。
调解,正是老马的强项。
“你刚刚东挪西凑盖了新房子,经济上确实困难,但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能因此就不承担了。”老马向杨宝夫妇晓之以理。
“杨宝和杨柳两个孩子能力有大小、经济状况有好坏,你们老俩口也要考虑他们的具体情况。杨宝经济条件稍差一些,而且刚刚借钱盖了新房,该给的部分钱款能不能暂时缓一缓?”老马劝说杨华民夫妇。
老杨的老伴摇着双手对老马说:“紧什么啊,他媳妇说还要盖一层给我瞧呢——有钱,人家就是不给我们啊。”
临近傍晚,父子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被告每月分别给付原告生活费150元,定于每年4月30日,8月30日,12月30日付清;被告每年分别给付原告供煤500公斤、猪肉20公斤,猪油5公斤,每年腊月20日前兑现;原告生病开支,每次费用超过50元的,由两被告承担;被告杨宝所欠生活费、医疗费900元,于2012年3月25日前付清。
双方当事人脸上都露出难得的笑容,在协议书上签字摁上红红的手印。
“清官难断家务事,感谢马主席和法官顶风冒寒来到家门前,帮我们处理家务事。” 老杨拉着马绍国的手说。
就这样,马绍国再一次帮助马街法庭解决了一起家庭纠纷。
翻看一摞摞装订整齐的卷宗,马绍国陪审的案子中不少是赡养纠纷,其中95%以上都是调解结案的。
“人人都会老。我现在也是老人了,比较能理解老年人。有些看起来容易的小事,对于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还真是件大事。”马绍国觉得退休后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特别是为农村老人做了一些事,是在做好事、善事,而不仅是为了钱或一份工作。
“老马2008年担任人民陪审员以来,共参与审判案件547件,调解407件,撤诉44件,调撤率为82.4%,所参审案件没有错案、没有上诉案件,服判息诉率为100%。”该案审判长、罗平县人民法院马街中心法庭庭长刘稳良说。
“有案子,我要赶回去”
“只要法庭需要,老百姓需要,我会尽力干的。”吃晚饭时,马绍国说。
老马从镇人大主席卸任后,就是个大忙人,是个热心肠的大忙人。特别是担任人民陪审员后,邻里乡亲鸡毛蒜皮事要找他,党委政府头疼事宜要找他,司法工作需要他。马街镇现任人大主席张文明,这样评价他的老领导、老班长。
“我现在理解父亲了,不为老百姓多做点事,他睡不着。” 说起父亲,马绍国的独子晓波还是觉得父亲关心他较少。
那是2011年7月11日,老马和法庭的同志早早出发,到离法庭所在地50多公里的富乐镇去开庭。当天下午6点多,正在与一方当事人“拉家常”的老马,接到儿媳说晓波一下子不省人事的电话,老马稍作安排后,不声不响继续投入调解工作中。又是一个多小时后,顺利调解该案,老马才告诉同事们,家中有点私事,要先赶回法庭。
当天深夜,饥肠辘辘的老马将儿子送到县医院,直至次日凌晨4点多儿子顺利做完阑尾切除手术,感到有些饿的老马冲了包方便面,告诉老伴和儿媳,当天法庭还有两个案子,法官人手少,他要回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马绍国虽然总是忘记了自己的“小家”,提起自己风雨同舟近40年的老伴,他总是很内疚,毕竟“少是夫妻老是伴”,为此老马只要回到家总是争着做家务。
年岁已高的老马揣着感情、带着责任,和法庭的年轻法官们一道奔波于乡村之间。他们定期进村入户立案、开庭、调解、执行,既方便了老百姓诉讼,又把党的政策、法治思想送到了深山密林的千家万户。提起老马和法庭工作,马街镇党委书记劳学明语气中满是自豪。
把根埋在土里,枝叶才会繁盛,把人民记在心间,人民会把您镌刻成为永恒。因陪审工作突出,老马先后被评为罗平县、曲靖市优秀人民陪审员,还连续被当地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今年2月3日,云南省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会召开期间,老马还获得了一份来自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特别奖励——“铁杆陪审员”的称号。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案件当事人为化名)